北斗改变生活,也正在走向世界

  “未来的数字经济时代,肯定会有一个由三张网构成的三网融合基础设施。”千寻位置研究院院长赵毅在本届浦江创新论坛“一带一路”专题研讨会上介绍道,所谓三网,即二十年之前的互联网、十年之前出现的计算网、和现在基于北斗等卫星导航技术的时空网。

  毫无疑问,以北斗导航等为代表的卫星导航技术正在经历技术与应用的大跨越,而其与物联网、数字孪生、智慧城市等功能的结合,也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。

   “2020年7月份,中国的北斗系统是向全球正式提供服务,准确来讲,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标准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,以及我们知道的全球的短包国际搜救。”目前,北斗也已经广泛应用于手机,“我们从2020年4月份的华为P40开始合作,它的高精度定位就是我们提供的服务支持。”赵毅说道。

  伴随着北斗技术的发展,精度从10多米到厘米,再到毫米,一些定位手段和基础设计也发生了变化。赵毅介绍道,从开始的单点定位,到后面能到厘米级的差分定位,现在的北斗系统由星基增强+3700多个地基增强站共同形成,进一步使得定位更加精准,也更加便利。

  “我们今天已经进入到非常特别的时代,就是时空网。我们一直喜欢这样叫它时空网,好像有一张看不到的网络为汽车和人,和所有需要导航定位技术提供便利的技术手段。”通过这张网,可以在全国生成20多万个网格点。每个人或者每辆车定位的时候,提取最近的网格点的数字,比如说没有这个网格点的数字,可能定位20米、30米。只要能接触到最近网格点的数据,通过一个融合算法,精度就可以到厘米级,甚至毫米级。“在全球用这样服务的用户已经超过16个亿。”赵毅说道。

北斗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?

   “除了技术的发展,其实在我们基础设施建设方面,尤其是近十年来,发生了很不一样的事情。”这些技术与产业对我们带来了什么变化?赵毅认为,会带来三方面的变化:

  第一个方面是使工作更加高效,赵毅以农业为例,“以前都是手耕农作,后面有拖拉机,但拖拉机需要人去开动进行耕种。但实际上现在中国的东北和西北,黑龙江、新疆这样的地方其实已经实现了基于北斗定位,高精度定位的拖拉机自动驾驶,不需要人在上面。包括自动的播种、施肥、收割,田间地头出去之后,再转头回来,这些都是自动控制的。”

  而为了实现这一技术,前期需要有非常精准的导航定位的手段,“现在我们都是用北斗定位的手段来提供这样的服务的。我们希望这样的技术应用到‘一带一路’其他的国家。”

  其次,它能使城市更加智能。“包括城市里面跑的各种车辆,包括单车,还有行人,还有高楼建筑安全,这些都需要北斗进行安全监控和人流的分析、车流分析,使我们的城市运行更加安全高效。总的来说,使我们整个城市变得更加智能化。”赵毅说道。

  第三,人们的生活会更加便利。赵毅以单车管理为例,“比如说今天大家骑个车,扫一辆单车就可以走。”但此前,单车的管理问题是一个非常头疼的事情,今天由于北斗的赋能,已经逐步规范,“我们把单车的定位精度,提高到1—3米,这样能够把它的投放和使用,包括路径规划更加科学合理。”赵毅说道。

物联网+北斗,诞生更多可能

  “我们和北斗,加上百度地图、高德地图等,正在联合做些事情。”赵毅分享道,例如,在高速公路上,一旦车抛锚了无法移动,需要在车后放置警告标志牌,但即使这样,由于后车往往无法第一时间发现,有时也会造成二次事故。

  那么,如果将警告标志牌和北斗结合,会发生什么呢?“它的车抛锚在什么位置,在第几根车道,会把这个信息及时同步到地图上。”尽管这仍然需要司机打开电子地图才能了解,但已可以规避许多风险。

  同样的,在道路维修、封路等场景中,一旦这项技术广泛使用,就可以避免许多绕路的不便。

让北斗等数字化技术走向世界

  北斗导航,作为来自中国的卫星导航技术,正走向全球。以农业领域为例,“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农地,地面网络是不覆盖的。”不覆盖地面网络的情况下如何定位?赵毅说道,通过星基增强,可以使导航在不依赖地面基准站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为人所用,“我们希望这样的技术能够应用到‘一带一路’国家。”

  “我们在过去五年跟东南亚、非洲的一些国家在智慧交通、智慧城市领域进行了一些尝试,也摸索出一些经验。希望在后续的几年里,和合作伙伴一起把北斗应用推进得更加深入。”赵毅介绍道,“为了让北斗在当地的服务更高效,其实我们正在建设或改造当地的地基增强站,让它除了服务地理信息外,还可以服务于农业、交通等各行各业。”

On Key

相关文章

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呈现欣欣向荣的崭新局面

“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呈现欣欣向荣的崭新局面。”5月27日下午,2023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上,《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2》以及中国首部《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指南》正式发布。...

中国与海湾国家持续深化创新科技合作

近年来,中国与海湾国家积极加强发展战略对接,发挥互补优势,培育发展动能,持续深化创新科技合作,共同推动大数据、云计算、智慧城市建设等,携手打造21世纪“数字丝绸之路”,为推...

加强国际科学合作 建立国际创新网络

中国科学家在基础研究中有所发现;瑞士科研团队开发了相关技术,并实现了全链条规模化;最后两家企业参与其中。一场跨国界、跨产研的科技接力,使得利用水和二氧化碳制备“太阳能航空...